close

為了購併成功,股東必須了解兩家公司合併的價值。購併不僅是相同產業中夥伴的結合,更應該找出合併後的成長潛力;甚至應找出實際降低成本的綜效,創造強勢營。企業透過模擬模型經常進行測試,並利用成長潛力和節省成本綜效,使企業可達成合併所規劃,受到市場歡迎之商業模式。惟有展現成長、降低成本和改善業務情況等能力,購併作業才會被股東所接納。

  1. 了解購併過程中業務擴展之潛力

企業透過購併,達到成長目的之方法有二,其一為購併提供相同產品或服務的競爭者,擴大顧客規模;另一者則為購併不同產品服務供應商,擴大公司業務之新領域。不論選擇何種策略,最重要的是選擇在購併進行後,仍可維持企業能量的目標企業。.

  1. 找出清晰可衡量的綜效
    降低成本是透過購併增加利潤的一種方式。而達成降低成本的方法是運用較少人力、設備或投入產生相同生產水準,或以相同投入產生更高生產水準。最佳典範企業在購併對象身上找尋清晰的綜效,並且確保這些綜效在合併後仍存在。如此企業即可增加利潤和股東價值。大部份的綜效來自雙方重疊的能力,如行銷、人力資源或研發作業等。

  2. 利用購併模擬程式進行沙盤推演
    規劃成功購併的關鍵是及時和正確的資訊。頂尖企業利用科技衡量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其他指標,並且預測複雜的互動情況。利用新的電腦模型系統可計算公司之實際狀況,如資產總額和過去成長率,並且和目標企業進行比較。這些數值將轉換成圖形表示。兩家公司的數值可結合成各種購併後的情境,產生不同的結果。利用電腦模型,企業可以不用花費數以百萬計之資金成本,即可了解未來的盈餘、股利和其他價值。

  3. 找出購併過程中強有力的業務理由,尋求股東的支持
    企業需要股東的支持,才能讓購併作業成功,而贏得股東支持的最佳方式是以強有力的業務理由進行溝通。最佳典範企業協助股東在正式簽署合約之前,了解購併策略或降低成本之價值。此舉可以確保股票價值在購併前後保持穩定,讓購併容易完成換股作業。

最佳實務企業

位於加州聖荷西(San Jose)的網路巨人思科系統 Cisco Systems在購併過程,成功找出公司的成長機會,擴張了思科的產品線。思科自1993年起購併了13家公司,在購併前仔細過濾,避免作業太快而無法將產品整合至公司產品線,阻礙購併產生的成長。思科在購併前將確認購併目標具備堅實管理基礎和聚焦的開發產品策略。思科透過購併讓公司成長,投入50億美金,取得2000位以上員工。自1991年公司上市後,營收更成長了80%

最佳實務企業

兩家瑞士藥廠汽嘉巴基(Ciba-Geigy AG)和山度士(Sandoz Ltd.)亦提供兩家大公司結合後,找出特別綜效之實例。1996年,兩家公司合併成為270億的諾華公司(Novartis AG),也是全球第二大藥廠。在購併之前,兩家公司找出在行銷、研發和通路上的重覆投入。因此公司進行了購併後裁員,減少一萬名員工,並因部門整併,降低營運成本。在購併三年之後,諾華在成本上減少了12.3億美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ache 的頭像
    chiache

    嘉哲的翻譯/寫作作品集

    chiac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